欢迎访问榆林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今天:

新闻资讯
重要会议

李怀珠同志《在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9-07-26   来源:榆林市农业农村局 点击量:112

 

立足新职能  新征程

奋力开创市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在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怀珠

2019年4月19日)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在新一轮机构改革收尾之际,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中省农业农村系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8年工作,安排部署2019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刚才5个县区政府分管领导从不同层面作了交流发言,对我们做好今后工作很有借鉴意义。一会儿,马市长还要作讲话,请大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2018年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18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立足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农业农村决策部署,抓改革、强产业、创品牌、促增收,在产业转型升级、农村综合改革、农民脱贫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和新成效,乡村振兴工作开局良好。

一年来,我们坚持高质量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持续壮大。一是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2018年,我们积极推进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大力开展高产集成技术推广,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66万吨,创历史新高。二是山地苹果产业效益更加凸显。全市苹果面积达到90万亩,实现总产45万吨,产值达到27亿元。市政府与陕西果业集团签署了《关于推进榆林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合作协议》,成功组建陕果集团榆林分公司,并在清涧、绥德、米脂、子洲、横山5县区建立了三级公司,建成果业示范基地3.6万亩、苗木基地800亩、品牌形象店5个、果品产销服务中心5个、现代果业产业园区1个,有效地带动了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三是大漠蔬菜产业得到提升。全市蔬菜总面积达到56.4万亩,总产109万吨。新建日光温室2500亩,塑料大棚4390亩,设施总面积达到11万亩,榆林被列入陕西省三大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市之一。同时,建成外向型瓜菜基地20万亩以上。四是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新增中药材面积9.8万亩,总面积达到27.8万亩。中药材产业作为我市新兴的特色产业,已经成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被列入省农业农村厅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的总体部署。

一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一是农村改革成果丰硕。全市3249个村庄完成了清产核资和村级财务审计,12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全市196个乡镇农经站全部挂牌成立,走在全省前列。二是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正式设立。经市政府批准,由榆林市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长安银行、榆林能源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了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基金总规模6亿元,重点投向市现代农业产业链主导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机构技术升级和新技术应用企业,这将有效解决市农业企业融资难的题。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全覆盖。涵盖10个传统险种,新增生猪、苹果价格指数两个创新险种,保费总额6951.5万元,其中各级财政补贴5478.3万元。四是农业招商引资成绩喜人。市政府出台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16条”政策,全年累计签约招商项目12个,投资总额23亿元,到位资金2.1亿元。

一年来,我们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是率先在全国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体系(GAP)整市试点。52家企业成为试点生产经营主体,占全省的57.1%、全国的10.4%,受到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高度评价,认为榆林“为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推行和地域全国名特优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表率和引领示范”。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初步实现了省市县乡无缝对接和数据共享,有150家生产经营主体纳入追溯系统,189家应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使用数量达到64.5万枚。二是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安排了1000万元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专项资金。编制了《榆林优质农产品目录》和《榆林优质农产品名录》,“榆林尚农”区域公共品牌在北京正式发布,成为全省首家对农产品进行整体品牌形象设计的地级市。榆林马铃薯和榆林山地苹果成功申报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国家工商总局和农业部地标“双认证”产品,米脂小米成功入选国家品牌计划。

一年来,我们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力补齐发展短板。全市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得到提升,依托“四站两中心”和市校共建3个试验站,安排各类试验研究56项,全年累计获得国家实用性新型专利2项,申报国家实用型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制定马铃薯、谷子、山药等农作物技术规程6项。在定边县示范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1000亩,首次组织开展了后期机械化籽粒收获示范。在定边、靖边、榆阳、神木4县市区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31.2万亩。同时,组织开展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培训2008人次,其中省级574人次、市级714人次、县级720人次。

一年来,我们坚持党建引领,产业扶贫成绩显著。在全系统推行党建“1283”工作机制,开发建立了“榆林农业智慧党建”云平台,建成智慧党建VR资源库,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产业扶贫工作不断推进,重点围绕年度计划的“摘帽”县和出列村,紧盯年度计划退出需要产业扶持的3.16万户、8.53万贫困人口,实现中长期产业项目退出户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贫困户技术帮扶全覆盖。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省农业农村厅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我们市县农业部门认真落实中省市决策部署的结果,也是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农业农村局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从全市来讲,城乡发展不平衡、南北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具体来说,一是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人钱地仍是“卡脖子”问题,乡村振兴的基础不牢固;二是农业产业链条短、产销衔接弱、质量效益低,农产品供给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三是产业扶贫任务十分艰巨,今年我市仍然有3个贫困县需要摘帽,134个贫困村要出列,0.96万户、1.99万人要依靠产业扶持脱贫,7.69万户21.79万人需要巩固提升,在脱贫攻坚“八个一批”当中产业扶贫任务最重,涉及面最广。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二、准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工作正处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三农”发展的内在动因、外部环境持续变革,新一轮机构改革赋予了农业农村部门更多职能,首要的就是牵头抓总“三农”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形势、把准问题、把好方向,切实转变职能,扎实推进改革创新。

(一)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榆林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短板”;受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农业的战略地位更加突显。党中央明确认识到农业农村就是国际较量的战略后院、是中国巨轮的压舱石。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历史性地把农业农村发展摆在了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实行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证、公共服务优先安排。自去年以来,省、市也陆续出台一系列强劲政策,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领域聚集。省农业农村厅文引学厅长指出要把榆林建设成为“陕西现代农业的先行区、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市委戴征社书记明确提出要将榆林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市政府李春临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以建设苹果、蔬菜、马铃薯、羊子4个百亿级产业基地为重点,多举措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今天马秀岚副市长亲自出席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工作会议并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这让我们坚信,农业不再是被边缘的没落产业,农村不再是城市繁荣的背景板,农民也不再是低人一等的职业,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农村工作需要长期坚持的总抓手。务农重本,为立国之根;乡村振兴,为发展之要。今年及今后一段时间,乡村振兴将成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题和重点。按照中省要求,推进乡村振兴,2019年要打好基础,而后用3—5年时间,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供给结构适应性明显增强,绿色发展模式更加成形,经营体系初步构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对我们农业农村部门而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有鲜明的目标导向,又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当前我市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严重的短板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一方面,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我们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上求突破、出新招,进一步调整理顺工农城乡关系,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逐渐缩小城乡差距,真正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二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市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切实提升农业农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追求农产品生产的高质量,而且要追求加工产品的高质量,更要追求农民群众生活的高质量。三是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我市而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要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真正建立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不但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方面,我们要重视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通过部署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行动,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先支持。另一方面,在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向农村延伸的同时,抓住中心镇、示范村(标杆村)、产业园区等城乡衔接的节点,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职能职责的强化对抓好“三农”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农业农村部加了“农村”两个字,不仅要抓好农业,还要抓好农村发展,抓“三农”重大政策研究制定,落实党的领导和中央“三农”决策部署。这次机构改革后,农业农村局已经由单一抓产业发展的业务部门成为负责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部门,农业农村局既要管农业、又要管农村;既要抓产业发展、又要抓综合治理;既要抓发展,又要促改革;既要抓顶层设计、又要抓落地实施。总体来说,在机构改革之后,农业农村局的职能得到了充分加强,设置得到了充分优化,责任得到了充分明确,任务也变得更加艰巨。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工作可以概括为“五个最”:最悠久的建置历史(抓最古老的产业,与共和国同龄的设置)、最广泛的服务范围(所有非城镇人口)、最根本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最艰巨的民生任务(产业扶贫、乡村整治、乡村振兴等)、最光荣的历史使命(脱贫攻坚和实现小康)。面对新的职能职责,我们广大农业农村干部的思想理念、工作方法和能力储备还不能与之完全适应,大家抓一产基本上是轻车熟路,但在抓产业融合上就比较生疏,抓乡村治理就更没有经验。我们以前经常讲“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当前对我们农业农村部门的要求不仅仅是“接二连三”,已经变成了“强二拓三”“强二”就是要提升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拓三”就是要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农业新业态。不仅要抓产业振兴,还要统筹乡村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工作。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新要求,提升系统思维能力、统筹谋划能力、协调推进能力,全力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重任。

(四)加快融合发展是推进农业农村进步的关键所在。推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可谓任务繁重,量大面广,头绪众多。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工作当中,要强化“三个统筹”,凝心聚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一是统筹农业农村系统内部产业协调发展。由农业局到农业农村局,不但系统的机构设置、人员数量有大幅增加,而且职能职责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为真正实现融合发展提供了机构、体制和人员上的可能。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种养业,提升加工业,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推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循环、产加销一体、农文旅结合,深入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二是统筹农业农村外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与工业、商贸、文旅、物流、信息等跨界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在生产两端、农业内外、城乡两头高位嫁接、相互交融、协调发展。三是统筹各方力量合力推进。与发改、财政、工信、住建、交通、文旅、自然资源、生态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推进,精心打造一批种养一体、农旅结合的田园综合体,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身农业农村发展,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多方促动的工作格局。

三、突出重点,全力抓好2019年农业农村工作

围绕建设陕西省现代农业的先行区、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和全国知名的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总目标,2019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不断深化农业各项改革,集中建设苹果、蔬菜、马铃薯、羊子4个百亿级产业基地,切实抓好产业扶贫,大力促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榆林农业现代化。全年粮食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总产240万吨以上;水果面积达到137万亩、总产90万吨,其中山地苹果面积105万亩、产量50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7万吨、6.8万吨、6.7万吨;蔬菜面积60万亩以上,总产90万吨以上;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3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4.7%

关于201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具体安排已经通过《工作要点》正式下发,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现在我就几项重点工作再作简要强调

(一)扛稳粮食生产的重任。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农村部门的首要职责,也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2019年我们的目标是粮食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总产240万吨以上。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在战略高度,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抓“地”的保护,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要严守1211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坚决打赢“大棚房”问题专项整治这场硬仗,坚决遏制农地非农化现象二是抓“田”的建设,建好高标准农田。北部风沙草滩区重点实施土地整理提升,南部丘陵地区重点建设高标准梯田、坝地,新增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打造集中连片粮食生产基地。积极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抓”的改良,全面推进土工程。统筹农机农艺,集成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积极开展轮作休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水肥一体化和测土配方施肥等试点工作。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继续建立耕地土壤水分、养分定点监测,完善全市耕地质量网络建设,确保全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面积较上年有明显增加,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四是”的装备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生产道路建设,为现代农机具的使用提供必要条件,推广适应小农生产、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机装备和机械化技术,在榆阳、横山等6个县区建设杂粮、中药材、山地苹果等特色产业机械化示范点。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和区域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将农机装备总动力提升到3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4.7%

(二)打赢产业扶贫这场硬仗。脱贫攻坚是当前“三农”发展必须优先抓好抓实的大事要事急事,产业扶贫更是农业农村部门的份内职责、首要任务。全市涉农整合资金31.39亿元,其中用于产业发展类的资金23.1亿元,占比达到73.5%,直接由县市区农业农村局(畜牧)实施的特色产业资金有8.34亿元,占26.5%,如何高质量地用好这些资金,做强做大产业,充分发挥持续脱贫带贫效益,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一是聚焦反馈整改问题,提升产业扶贫质量。根据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在市委《整改方案》中,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整改的任务有3项,配合的有6项,另外我们梳理了2016年以来中省历次巡察、督查、检查反馈产业扶贫领域的问题多达41项,特别是“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带贫效果不明显”、“长效产业培育不足”、“村集体经济发挥作用不足”等突出问题是长期共性问题,更要深入研究加以解决,只有把这些问题整改到位,脱贫攻坚才能真正建立起长久稳定可持续的脱贫基础。市上已制定关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在制定出台支持经营主体带贫的实施意见,各县区要认真抓好落实。二是紧盯减贫任务,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市局已下发了《榆林市各县市区2019年度产业扶贫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的通知》(榆产脱贫办发﹝2019﹞10号),希望各县市区要紧紧围绕年度任务目标,实施产业扶贫六大行动,重点完成好134个计划退出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每村投资不少于100万元(不重复投资);每县建设1个扶贫产业园和1个电商扶贫龙头企业试点;贫困地区发展山地苹果不少于10万亩;开展农业技术服务不少于5万户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00个,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等考核任务。要结合涉农资金整合方案抓紧贯彻落实,不断夯实产业基础,确保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增收产业。三是分类指导产业发展,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市局对今年计划摘帽的清涧、佳县、子洲实行领导重点包抓,指导产业发展、产业扶贫问题整改、产业扶贫政策落实等;对134个贫困村开展农业技术和村集体经济建设指导服务工作;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需要产业技术帮扶的贫困户进行指导服务。各县市区特别是今年计划摘帽县区要建立相应机制,实行市县联动,互相配合,包抓和帮扶的干部要做到政策下沉、指导下沉,将工作触角延伸到村一级,破解基层难题,切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

(三)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积极落实《榆林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坚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因地制宜和村民主体的原则,统筹谋划村庄布局,综合考虑村庄演变历程、集聚特点,加快村庄规划编制。二是推进示范带动。巩固提升2018年20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3个标杆村建设,按照村庄建设规划要求,因地制宜培育优势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新启动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1个标杆村建设,重点围绕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做好规划、推进项目建设。三是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深入学习推广浙江经验,落实榆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大力实施村庄清洁行动,重点推进“三清一改”,年底有效解决所有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要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标杆村建设,统筹部署,扎实推进,年底304个示范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污水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实现提档升级,24个标杆村基本实现生态宜居,建成美丽宜居乡村。要协调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生活污水有效管控和“厕所革命”,推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升级晋档。省上即将出台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组织措施,我们市县也要构建相应的工作体系,保障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四是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我们要重点建设好苹果、蔬菜、马铃薯、羊子4个百亿级产业基地,在稳定和扩大体量的同时,要在加工销售上做文章,实现提质增效。五是加强投入保障。坚持市本级财政投入不变、奖补资金标准不变,今年市财政仍然拿出10个亿资金,其中2.5亿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7.5亿用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目前第一批资金已经下拨。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奖补激励办法,对先进县市区分档次进行资金奖励,要建立通报考核机制,全面推行领导和农口干部包抓包联责任制。要抓好示范、抓出模式,探索不同区域乡村振兴的路子,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榆林样板,为建成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创造经验、奠定基础。

(四)用好农村改革的成果。40年前,改革从农村起步;40年来,农村发展稳步推进,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今天,农村改革依然是我们“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工作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仍然要用深化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目前,我市农村改革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一些试点工作成为全国经验。今年市财政安排了4000万元用于推进农村改革,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我们要充分用好这些资金,全面应用推广农村改革的成果,进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一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出新典型、新样板。要用产权制度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撑,要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激活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在全市新开展100个“三变”改革试点村建设,每个村市上补助20万元,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安排资金890万元,启动全市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建设,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二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继续深化。开展村集体组织土地托管试点,扶持1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每个村组织扶持50万元,土地服务托管面积3000亩以上。要因地制宜,推广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入股经营、企业流转等模式,积极推广榆阳“一户一块田”、土地股份合作经验,进一步总结神木纳林采当“村企一体化”模式,再创新经验,再出新成果。三是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要统筹推进。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创新农业保险政策,开展羊子、牛、小杂粮、红枣保险试点,设施蔬菜、马铃薯、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和苹果、设施蔬菜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开展“保险+期货”试点。注重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整体性、关联性、协调性。

(五)抓住品牌建设这个关键。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农村要发展,关键还是要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提高效益,而实现农业增效的关键就是品牌带动。牵牛要牵牛鼻子,品牌建设就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牛鼻子。我们要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主攻方向,坚持“产管”两手抓,进一步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围绕七大特色主导产业,全面开展绿色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加快技术标准集成转化,建设一批绿色农产品标准化集成示范基地。二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覆盖工程和“示范创建”标杆工程,新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1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3个和市级农产品监管示范乡镇5个。三是加快构建农产品品牌营销体系,培育整合以“榆林尚农”冠名的拳头品牌,提升榆林豆腐、横山羊肉、清涧粉条等“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的影响力。打造一批“店商”与“电商”相结合的榆林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店和销售专柜,拓展销售范围。

(六)健全农业服务体系。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一是要加强队伍保障。紧扣“培训、认定、指导、帮扶”四个关键环节,培育职业农民2000人,认定率达到85%以上;开展加工人才培训提升工程,培训农产品加工人才150人次;开展农村创业创新人才培训120人次,培育一批技术领军人才和创业创新带头人。二是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培育发展50家以上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家庭农场200个,提升农民合作社200个,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00个,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省级1个,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打造1-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着力培育农村新业态,创建1-2个省级以上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规范提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休闲农业示范点30个,加快推进榆阳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工作。三是加强科技服务保障。加快突破主导特色产业关键技术,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农业产业联盟、星创天地、专家大院等研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科技支撑能力。推进红枣、马铃薯、玉米、小杂粮“四站合一”综合站建设。四是加强农业灾害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农业重大灾害防控措施,加强灾情、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动植物重大疫情防控,建立健全农业抗灾物资储备制度建设。

四、立足新职能,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面对“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立足机构改革新职能,着眼乡村振兴新使命,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务实高效的作风,不断提高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具体要做到“五个提升”。

一)提升思想认识,落实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担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工作极其繁重。要提高政治站位,主动围绕大局,议大事、谋大事、抓大事,格局要放大,思路要创新,眼界要放宽,谋划要深入,不能单纯从业务部门的视角来考虑问题,要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研究工作、谋划政策的坐标系和参照物,发挥好在研究制定“三农”政策方面的作用,努力在战略谋划、政策创设、制度设计上下功夫,当好各级党委抓“三农”工作的参谋部。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跳出只抓生产的传统思维模式,把精力聚焦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来。农业农村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要进一步坚定信心,理清思路,明确责任,积极作为,乘势而上,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发展跨上新台阶。

(二)提升统筹能力,全面推进协同发展。要健全综合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立足新职能,真正把农业农村工作统筹起来,切实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善于搞协同、打总体战,引导鼓励各类要素投向农业农村领域,将各项举措、各种资源统筹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主线上来,推动“三农”全面发展。要强化职能履行。各级各单位都要认真梳理原有职能,积极承接新增职能,着力解决事权不明、责任不清等问题,强化担当精神和钉钉子精神,坚持目标导向抓学习,坚持问题导向抓调研,坚持务实导向抓落实,特别是在机构改革期间,确保职能职责不缺位。

(三)提升创新能力,扭住关键抓突破。农业工作量大面广,抓不住重点,工作就没有着力点;扭不住关键,就很难取得突破;树不起典型,就出不来亮点,也就没有说服力,就树不起部门形象,提不高部门地位。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在突出特色、培育典型上下功夫,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创新工作方式,集中优势资源,加大推进力度,力争抓出几项在全市全省叫得响的亮点工作。要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部门的统筹协调优势,提升站位,干出特色,抓出成效。要注意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典型引路,带动农业农村工作整体上水平。

(四)提升工作效能,加强督查考核力度。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各级各单位要做到早谋划、早安排、早行动,要根据职能职责,定标准、抓考核。根据市委的安排,今年全市各县市区的“三农”考核由市农业农村局具体负责。戴书记强调,要把督查考核结果与“三项机制”挂钩,树立起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和脱贫攻坚的鲜明导向,要通过加强重点工作督查考核,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的工作机制,细化夯实具体工作责任,将考核结果作为抓党建、述职评议以及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以乡村振兴为主线,围绕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对工作干得好的予以奖励,对存在突出问题的及时通报,对情节严重的约谈主要领导,对影响工作大局的要亮黑牌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做到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评比,形成担当作为、真抓实干的良好局面。

(五)提升自身建设,落实从严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全市农业农村局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讲大局、讲规矩。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不移地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中省市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实局党组的各项决定。要夯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决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进一步强化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的认识,健全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增强风险意识,确保专款专用,资金安全使用。要狠抓巡视整改和“以案促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常态化推进,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要全面加强单位自身建设,广大干部职工要主动适应机构改革后职能转变的要求,加强政治理论和政策业务知识学习,提高驾驭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能力。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开拓创新之风、真抓实干之风,奋力开创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当前气温地温回升较快,全市已经进入春耕入种的关键时期,各级各单位要着力做好几件重点工作:一是做好抗旱防灾工作。去冬今春我市整体降水偏少,旱情明显;由于倒春寒的出现,容易出现果树花期和其它经济作物冻害。各级各单位要积极做好抗旱和防灾减灾工作,抓紧抢墒入种,为夺取今年农业丰收打好基础。二是做好农技服务工作,合理调配农技人员,蹲点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农民及时入种。积极组织春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确保春耕顺利进行。三是抓紧抓好非洲猪瘟、口蹄疫、羊小反刍兽疫、高致病禽流感等春季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四是打好村庄清洁行动“净美榆林”夏季攻坚战。五是抓紧抓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15万亩山地苹果建设任务的完成。

同志们,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有力的举措、更严格的问责、更务实的作风,凝心聚力,开拓担当,全面完成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早日实现“两区一基地”的奋斗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